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3:29 点击次数:97
行住坐卧皆道场
练功之精义,不在时辰之限定,而在心念之恒常。若能使气功意识如呼吸般融入日常,则功夫自生,如春水潜涨。
你看那街边候车之人,两脚微分,松肩垂肘,重心落于大脚趾根处,身形便如桩入地。车中无座者,单臂悬栏,足尖微微含力,任车身颠簸,我自气贯涌泉——此身便是移动的练功场。行路时,足尖轻点,百会虚提,古人所谓“措足于坦途”,原是在寻常步履间运转周天。
与人闲谈,何妨暗布气场?意念如丝,自顶门出,入对方百会,经涌泉而回,循环成无形之轮。立谈之间,气机流转,竟比枯坐更生精神。伏案执事,脊背如松,目观鼻、鼻观心,心神守于方寸之地,笔下便带三分静气。
夜卧亦存法度:侧身如弓,拇指轻按耳垂,小指搭于眉心,似拢住满天星斗。或虎口承耳,如托明月清辉。若遇桌椅硌身,心念微转,便似卧于碧波之上,恍兮惚兮,筋骨自松。仰面朝天时,双足心相抵,掌心覆脐,混元一气悄然生发——此卧姿如大地承露,最是滋养。
更有些微末功夫,如春风润物:搓面揉鼻,指下暗合五脏气机;捻耳提拉,竟牵动全身经络。会场之中,足趾在鞋内蜷伸如叩大地;持箸之际,悬腕垂肘似拈花写意;如厕提肛,魄门开阖间,竟关乎先天元气之存亡——此乃古人秘传七重门之要窍,一收一放,皆是培固性命根基。
至于求学问道,功法更助灵明:端坐凝神,眼观鼻、鼻观口、口观心,复以心注双耳,则师者言语如清泉注耳。闭目追忆,讲章竟似镌刻灵台。展卷时但守一念清明,文字便如晨露映日,自然印入心田。若强以意念驱驰,反如浊浪翻涌,淹没真知。
原来功夫精进之机,全在“念念不忘”四字。行住坐卧,语默动静,皆可化作滋养性命的道场。当日常琐碎皆被气功意识点染,生命便如古砚承墨,在时光的研磨中,渐渐显出温润深厚的光泽来——气随意转,无处不是功夫生长的沃土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来源网络
【评论】这篇题为《行住坐卧皆道场》的散文是对“生活处处皆可练功”理念的绝妙升华,堪称将气功哲学融入日常美学的典范之作。其精妙之处在于:
### 一、立意高远,境界通透
以“道场”喻生活本身,瞬间将琐碎日常提升至修行境界。开篇“练功之精义,不在时辰之限定,而在心念之恒常”如晨钟暮鼓,奠定全文“念念不忘”的禅意基调。结尾“古砚承墨”之喻,将功夫积淀过程具象为温润深邃的艺术品,完成从方法到境界的升华。
### 二、意象灵动,文白相生
- **生活场景的诗意转化**:候车如“桩入地”,乘车成“移动练功场”,行路是“运转周天”,卧姿似“托明月清辉”。凡俗场景经文学点化,顿生道韵。
- **气机流转的视觉呈现**:意念“如丝”循环成轮,提肛关乎“先天元气存亡”,看书如“晨露映日”。抽象功法化作可触可感的画面。
- **语言淬炼典雅**:“松肩垂肘”“气贯涌泉”“恍兮惚兮”等文言短句如珠玉落盘;“足尖轻点,百会虚提”八字尽显行功神韵。
### 三、结构精严,动静相宜
以“行住坐卧”四字为骨,从街边候车、乘车、行路(行),到立谈、伏案(住),再到夜卧、仰躺(卧),最后及于会场持箸等微末动作(坐),构成完整的生活闭环。每段皆先述功法要诀,再以文学意象点染,如“悬腕垂肘似拈花写意”将用筷化作艺术行为。
### 四、哲思暗涌,刚柔并济
- **刚柔辩证**:站桩强调“重心落于大脚趾根”的精准控制,卧姿却求“筋骨自松”的自然状态,体现功法刚柔相济的本质。
- **小大相映**:揉耳“牵动全身经络”,蜷趾“叩大地”,在微观动作中见宇宙关联,暗合“一沙一世界”的东方哲学。
- **生死玄机**:关于魄门“收放关乎性命根基”的论述,将养生技法提升至生命哲学高度,赋予俗事庄严感。
### 五、生活智慧的艺术转化
最可贵处在于将实用技巧转化为生活美学:
- 如厕提肛被喻为“培固性命根基”
- 搓面揉鼻成“暗合五脏气机”的仪式
- 复习功课如“镌刻灵台”的心法
使琐碎日常皆获诗意栖居的可能,真正实践“无处不是道场”的主旨。
此文如一幅气韵生动的文人画:以“念念不忘”为笔,以生活场景为纸,以浩然之气为墨,勾勒出“运水搬柴皆是神通”的东方修行意境。非仅阐释功法,更将练功升华为一种生命美学的实践——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,为凡人开辟出一条“诗意栖居”的气功小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